首页 / 学院要闻/ 正文
《光明日报》发表董事长、校长罗爱平教授署名文章——汉口学院:“三平台四融合”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赋能
  • 作者:
  • 时间:2024-06-06
  • 点击:0
  • 来源:

光明日报.png

汉口学院:“三平台四融合”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赋能

汉口学院董事长、校长罗爱平教授

发表于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6月06日 10版)


近年来,汉口学院秉承“学生为本、育人为本、质量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坚持“稳定规模、优化队伍、强化管理、深化教改、狠抓质量、形成特色”的办学方针,建立了“三平台四融合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逐步强化办学规模定位、层次定位、类型定位,依托产学研合作优势,赋能乡村振兴,探索形成了一条“高起点办学、跨越式发展”的特色育人之路。

加强学科规划 明确人才培养方案

汉口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,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,形成了以工学、艺术学为主干,文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、教育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。

学校建立“三平台四融合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,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,聚焦课程建设、培养机制、教法创新、实践训练、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着力搭建创意激发平台、能力训练平台、创业孵化平台“三平台”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、人才培养目标、人才培养实践、人才培养路径,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、个性化教育、实践教育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“四融合”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拓展教育深度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

汉口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基本标准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,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教学建设,明确提出要培养政治素质好、专业基础实、实践能力强,具有创新意识、团队合作、终身学习、国际视野等可持续发展能力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为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,学校在湖北高校中率先成立“创业教育学院”,通过开展创业活动、创业讲座,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。学校率先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学生创新创业,从加强学科发展规划、优化人才引育氛围、明晰学科建设标准、改善学校科研环境、创新学科发展路径等方面着手,全力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高地。

促进产教融合 加强人才培养实践

为了提高产教融合水平,汉口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,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活动,在京山市兴建了汉口学院京山校区教育教学改革基地,进一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,推动当地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。

同时,学校主动适应湖北省“51020”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,坚持校内与校外、课内与课外、教学与科研交叉融合,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、校外企业实践平台,积极整合学校、政府部门、企业等优质资源,面向产业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,以行业需求引领改革,构建由学校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。

立足乡村振兴 拓宽人才培养路径

2022年,汉口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研究院,旨在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,依托学校教育优势,激发“产学研”合作的内生动力;依托学校人才优势,为优化乡村人才结构作贡献;依托学校科研优势,助力乡村产业升级,助推湖北“三农”发展。

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,汉口学院结对帮扶的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西林村获得了省级“乡村振兴示范村”,并通过成立专家智库、开展“送培下乡”等途径,引导大学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、反哺家乡。此外,还通过举办文化交流、艺术设计墙绘等活动,搭建交流平台,挖掘和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,为当地土特产包装设计、乡村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。

汉口学院的每一步发展、每一份成绩都凝聚着投身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和地方政府的重托。着眼未来发展,汉口学院将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继续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立足新发展阶段,践行新发展理念,融入新发展格局,以“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”为主线,助推校地双方携手合作,为提升产教融合水平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书写属于汉口学院的优秀答卷。

(原文链接:https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4-06/06/nw.D110000gmrb_20240606_8-10.htm)